首页 > 党群工作 > 纪检监察 纪检监察
【陆港清风·学党史 悟廉理】《共产党宣言》点燃中国革命火炬
发布时间:2021-03-18

2012年11月2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《复兴之路》展览时讲到:真理的味道非常甜。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、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作为党史中的重要人物,追溯陈望道的人生历程,感悟其信仰的坚定和使命的担当,有助于增强我们在新时代守初心、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。

如今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”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,陈望道故居作为金华市廉政教育基地,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从党史中汲取力量。

讲解员对陈望道故居进行生动讲解

首译《共产党宣言》

为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,陈望道于1920年2月回到浙江义乌家中,他根据日文版,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。在一间柴屋里,陈望道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翻译中的困难,“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,才把彻底全文译了出来”。1920年4月下旬,陈望道完成译稿。《共产党宣言》出版后,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,反响极为强烈,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。此后,《共产党宣言》经过多次重印,到1926年5月已经是第17版了。北伐战争时期,《共产党宣言》在北伐军中广泛流传。

《共产党宣言》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。在《共产党宣言》的影响下,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,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。毛泽东在1936年跟斯诺谈话时曾讲:“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,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。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,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。”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。该书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,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积极参与建党早期活动

在译完《共产党宣言》后,陈望道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,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,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。担任《新青年》主编的陈望道对杂志采取了一种“树旗帜”的办刊方针,如他自己所说:“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……开辟《俄罗斯研究》专栏,就是带有树旗帜的作用。”《新青年》这一办刊方向引起了胡适的强烈不满,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,但陈望道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《新青年》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。面对改良主义者张东荪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,陈望道发表文章与之坚决斗争。通过与胡适、张东荪等人的论战,陈望道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,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,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
在陈望道和其他同志拟定的《中国共产党宣言》中,规定党的名称是“中国共产党”,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,建立无产阶级专政,这些内容在党的一大通过的《中国共产党纲领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一生艰苦朴素律己不苟

1952年11月,毛泽东亲自任命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。有关方面着手为先生寻找新的住所。起初,他们想把位于淮海中路的一套花园洋房提供给先生居住,院子里有喷水池和大理石雕像。先生坚决不同意去,认为太奢华,又离复旦太远,不便于跟同学、教职工联系。后来就近找了位于国福路51号的这幢三层小楼。一开始,先生还是不肯搬进去,说自己只有一家三口,住不了那么大的房子。几经商量,最后决定将语法、逻辑、修辞研究室安置在小楼的底层,先生才终于同意住了进去。这个研究室后来改为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。因此,国福路51号既是陈望道先生最后20余年生活及从事教育、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,也成了研究室同仁们日常学习、工作的地方。据他的学生杜高印回忆,在日常生活方面,望老很随和,饮食上,家里烧什么饭菜,他就吃什么,从不挑挑拣拣,不提什么要求。在亲友宴请时,只吃面前的几个菜。多年未给自己增添衣物,家里的家具,多是妻子蔡葵生前置办。沙发之类坏了,他就找人来修理一下。所有的桌椅、木床之类都已陈旧,有的甚至连漆都脱落。有位学生开玩笑说:望老家里的摆设像个破落户。